李东生放话不出海就出局! 54 亿人只用 5% 共享充电! 外企全瞎了?

  • 2025-07-04 11:08:56
  • 596

近年来,一场以 “效率与公平并重” 为核心的再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世界。自2024年TCL创始人李东生提出“不出海就出局”这一论断后,中国企业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自身于这场变革中的关键意义。

出海 3.0:中国企业的破局之路

过去三次全球化浪潮中,无论是殖民贸易、工业输出还是金融扩张,本质上都是强者对资源的单向掠夺。

美国制造业占 GDP 比重从 33% 暴跌至不足 10%,底特律等工业城市沦为 “铁锈地带”,正是这种失衡发展的缩影。而中国企业的出海,从一开始就带着不同的基因。

2010-2015 年的初步探索阶段,中国企业更多是产品出口;2016-2019 年进入力量积蓄期,开始布局海外生产基地;疫情后则迎来全面竞争的出海 3.0 时代。此阶段的显著特征为从“产品出海”向“生态出海”迈进。

以比亚迪为例,其泰国工厂开工至投产仅耗时16个月,年产能达15万辆。该厂不仅整车制造,还引入零部件工厂,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这种本地化的深耕模式,可促使中国企业深度融入当地经济生态。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源于独特的产业升级路径。不同于西方 “技术垄断 + 产能转移” 的老路,中国企业通过技术普惠实现市场扩张。

以TCL为例,借助Mini LED技术,它使百寸电视价格从十几万锐减至不足万元。这一举措不但令消费者获益,而且为自身构建了全球竞争力。这种“技术下沉”策略,促使中国企业于全球市场构筑起差异化优势。

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已达 54.4 亿,但海外共享充电宝渗透率不足 5%;中国手机销量仅占全球 23%,意味着 77% 的市场空间有待开拓。

巨大的市场潜力倒逼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国门,而他们的出海,从一开始就带着 “让全球消费者共享技术红利” 的使命。

技术共享:重构全球产业生态

在波兰,TCL不但构建了年产量达500万台的智能制造基地,而且设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欧洲研发中心。

当地数学人才的智慧与TCL的产业化能力相融合,达成了从研发至市场的本地化闭环。这种“技术输血”模式,正在重塑传统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格局。

华为于沙特红海新城构建全球最大光储微网项目,此项目运用构网型储能技术,让100%新能源供电得以实现。该项目不但解决了当地的电力供应难题,而且使度电成本降至10美分以下,此成本尚不及传统柴油发电的三分之一。

这种“技术赋能”模式可使发展中国家跨越传统能源阶段,径直迈入绿色能源时代。新松机器人在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上展示的高精度移动机器人,可实现 ±1mm 全自动对接工艺,已应用于多家新能源头部企业。

这种 “技术输出” 不仅提升了当地制造业水平,更构建了中德产业合作的新范式。三一重工在非洲的基建项目、东软医疗在发展中国家的医疗设备布局,都在以技术共享推动全球产业均衡发展。

共生共赢:书写全球化新叙事

在泰国,比亚迪工厂不仅生产汽车,还积极培养本地技术人才,预计将为当地创造 3.5 万个就业岗位。

这种 “造血式” 合作,使中国企业从单纯的投资者转变为产业生态的共建者。正如高力国际指出的,中国企业出海已进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 3.0 时代,诚信经营、文化融入和合规管理成为成功关键。

这种新全球化理念正在重塑国际竞争格局。2025年1 - 4月,中国“新三样”产品出口额同比显著增长。其中,电动汽车出口量增长37.8%,锂离子蓄电池增长25.8%。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占据先机。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实践正在推动发展理念的革新。在达沃斯论坛上,李东生所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双轨并行”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

这种理念体现在华为的光储微网让沙特实现能源自主,体现在 TCL 波兰工厂为当地创造高附加值岗位,体现在比亚迪泰国工厂带动东盟汽车产业链升级。

从达沃斯论坛的思想碰撞,到红海新城的绿色实践,从波兰研发中心的智慧火花,到泰国工厂的轰鸣机器,中国企业正在用行动证明:全球化不应是零和博弈,而应是共赢共生。

当效率与公平成为新的双引擎,当增长与共享成为新的坐标系,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时代正在来临。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的机遇,更是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