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小米yu7开始“降配”
- 2025-07-31 09:32:56
- 314
当小米新车的交付排期被拉长到2026年,一切变得合理起来。
7月下旬,小米汽车发布《8月限时购车权益更新》公告,对旗下SU7与YU7系列的配置权益作出重大调整。最核心的变化,是多项配置“缩水”或取消免费标配,引发广泛关注。
对比来看:
YU7 全系仍保留Nappa真皮座椅、电动前备箱、HEPA净化、免费智驾(Xiaomi HAD),但取消了价值1.8万元的前排零重力座椅,需额外付费选装;
YU7 Max新增赠送碳纤维后视镜和迎宾踏板,稍作补偿;
SU7标准版取消熔岩橙 / 寒武岩灰车漆、曜石黑 / 银河灰内饰、20英寸花瓣轮毂;
SU7 Ultra不再提供21英寸U型轮毂、碳纤维车顶选装。
这一次,“减配”并非因为降本,也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小米在巨大的交付压力下进行的主动调整。
目前小米汽车工厂已满负荷运转,但订单仍然像雪片一样飞来——SU7早已锁单超过10万辆,YU7则刚开启预订便排到2026年。面对极度紧绷的产能,小米选择用“精简配置”来压缩生产复杂度,加快交付节奏,本质是牺牲部分“个性化选项”,换取更多“标准化交付”。
尤其是如碳纤维车顶、双色内饰、异色车漆等“非主流配置”,对生产线切换造成的负担远高于其售价。若不及时“瘦身”,工厂可能陷入效率瓶颈,影响整体交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权益调整不影响已下定用户的核心用车体验,且官方已说明:7月底前锁单的订单仍可享有原权益,新政策仅影响8月后新下定用户。面对大批用户反馈,小米态度明确,称“优先确保交付,是对用户最大的负责”。
部分准车主表达失望,尤其是期待配置“拉满”的用户。但也有不少人认可“保交付”优先逻辑。毕竟,车还没造完,再多配置也只能停在纸面。
从产业链角度看,这其实是新势力迈入“规模化制造”关键期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高端定制与量产交付之间的平衡。理想、小鹏、蔚来都曾经历类似阶段。
对小米而言,此次“权益退坡”不仅是产能策略的调整,也是一种品牌自信的体现。当你手握几十万订单、每周产能还在紧张扩充时,说明市场已经给出了强烈正反馈。
更现实的是,202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存在退坡可能,届时购车税费、保险成本或将增加上万元。对很多用户来说,“早点提车、落地即享”远比“多配置但遥遥无期”更具吸引力。
短期阵痛,换取长期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米汽车走进了它必须面对的“下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