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车市淘汰赛开打, 纯视觉和老电池, 已经开始被放弃?

  • 2025-08-06 21:32:36
  • 461

车企和华为的合作,正在诞生第五种样貌。

情况实际上在2024年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本华为在汽车圈的深度合作有3种,零部件模式、HI模式、鸿蒙智行模式也就是界模式。但,在2024年,这一模式已经演变出第四种可能性。

第四种是HI PLUS模式,2024年12月时,传出阿维塔与华为达成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进入到HI PLUS模式的消息。但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合作消息出炉,外界对HI PLUS模式的认知开始出现错位。

比如2025年3月,广汽与华为合作成立新公司-华望汽车,注册资本为15亿元,股权结构上是广汽集团全资持股,华为尚未参股。同时,在2024年还成立了引望,开始拓展更独立的三方技术公司业务。

所以,当华为深度融入汽车圈,并且证明了在盈利和销量上的能力之后,不止是外界,即便是在汽车业内也不好分辨新合作的种类是什么。而眼前,随着7月末的两家央企的全新官宣,阿维塔宣布即将推出与华为共创的车型,紧接着东风的奕派科技也宣布与华为共创的全新车型将在2026年上市。

一切,大概率继续生变。

共创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区别?

共创模式究竟是什么?可以理解为HI PLUS模式,也可以理解出更多可能性。

汇总目前已知的官方消息,大体状况如下:

1.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透露,阿维塔正在与华为推动HI PLUS模式,双方联合团队已入驻阿维塔总部,第一款共创产品将于明年下半年亮相;同时,阿维塔也在与宁德时代推动N Plus合作模式,从电池供给到品牌输出深入合作;

2.东风旗下的奕派科技最新消息是,“奕派向上、风神向新”双线策略,奕派整合纳米品牌聚力中高端市场,并联合华为深度开发高端智能产品系列,与华为共创的“智能精品系列”(首款高端智能全尺寸SUV 2026年上市,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0与鸿蒙座舱5.0)。

也就是说,进入2026年之后,华为分别于东风、长安深度合作的产品都将进入市场。而现有的局面是,拥有着华为赋能的新车型越来越多,如果延续2024年-2025年的产品卖点策略,很难造成差异化,并杀出重围。眼前的产品卖点策略是,以华为的最新技术为突出强点,再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出1-2项产品卖点,比如岚图的FREE+和梦想家都是在智能之外着重强调安全和好开。再比如深蓝的口号是,左手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

不过,现实局面也是显性的,当华为技术从某几个车企的独家武器,变成了越来越多车企的标配。讲给消费者的解释成本,将无限增高,也就是内耗。

所以,共创模式到底是什么,与业界认知的HI PLUS模式之间又有多大差异,这将是个必答题。同样,从此前的官宣信息中,有机会找到答案的轮廓。

官宣信息汇总如下:

1.2025年1月22日,东风旗下东风奕派与华为在深圳深圳总部签署智能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各自领域优势,在智能汽车产品开发、营销及生态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联手打造一系列中高端智能化车型产品,围绕用户需求打造极致智能出行体验;

2.2024年12月12日,阿维塔与华为在深圳华为总部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开发、营销及生态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支持阿维塔打造下一代系列车型,共同为用户带来领先的智能出行及生活体验。

二者的相同之处为,与华为的合作涉及产品开发、营销、生态服务三个版块。不同之处是,与阿维塔的合作是打造阿维塔下一代车型,与奕派科技的合作是,打造中高端智能化车型。而以上二者,与广汽之间的合作也有字面上的明显差异。

2025年3月,在华望汽车的官宣信息中,关键词为独立高端汽车新品牌,全新车型搭载华为智能驾驶软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等解决方案。

所以综上信息的结论是,华为与广汽集团的合作,涉及的是技术层面,车型的产品定义、销售、研发等仍是由广汽所主导。而东风和长安,其与华为的新一轮合作则是,华为会介入产品定义,包括技术、营销卖点挖掘、华为生态赋能三个方面的深度介入。

也就是说,唯一与五界的核心差异点是,华为不以官方下场介入具体的销售、售后等过程。但目前,随着尚界、智界分别独立建设渠道的消息和进程不断推进,其实业内各家和华为深度合作的车企,差异在明显变小。

满血华为,会进入15万元以内吗?

现状是,多数车企已经开始参与了华为争夺战,争夺合作权只是第一步,而后续拼的则是深度。

需要注意的是,2026年大概率会成为华为与车企合作模式的一个分水岭,因为眼前的共创模式可能会在很多方面的能力上超过当前的智选车,也就是鸿蒙智行。

原因,同样在此前所公布条款上的关键细节上。2024年8月阿维塔115亿元人民币入股引望,并占股10%的活动上,有除了常规话术之外,还有几个关键词。即,核心技术优先搭载、零部件优先供应、价格最惠国待遇以及,智能化体验、智能座舱应用生态体验、智能驾驶应用体验、整车平台的共创。

翻译一下,后续华为的最新技术将在阿维塔身上得到应用,零部件优先供应决定了产能能够快速爬升,这一点尤其重要。当年,问界M7遭遇爆单时,正是因为有了华为车BU在零部件上的充分支持,才创造了中国汽车业内新车爬坡速度的纪录。

这之中,当然也有着反例,比如小订爆单,但提车遥遥无期之后的黯然失败。智能感知,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四个领域的共创,尤其是整车平台的共创。车企可以实现新技术的搭载,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平权。

汽车产业有铁律,车企的降本也并不是简单的在悬挂、底盘或者某些方面减配,因为那都是小钱。真正的大幅度降本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尽可能的提升规模,摊薄生产线投入,二是车型之间的零部件通用率要高,三则是团队管理与效率。

目前看来,阿维塔2026年的新车大概率会是价格屠夫。原因就依托于与华为的共创,以及车企技术迭代。目前可以确定的是,2026年与华为共创的车型,包括阿维塔的很多下一代全新车型,都会使用长安SDA 2.0架构,所以数据吞吐能力、计算平台、兼容性都会更好,再加上和华为的前期共创配合,智能技术的成本会下探。再比如,本身SDA 2.0架构就充分考虑到了零部件通用率,再加之这将在整个长安集团内部进行使用,所以规模化降本的效果会很明显。

明显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规模稍微大一些,降本50%其实很容易,所以车辆的定价也就能够很惊喜。以特斯拉为例,2023年上海工厂的产能超过了75万辆,最终Model 3的制造成本较初期上市时降低50%。而业内也有很多案例,大众从推出MQB至今,成本下探超20%,制造时间则加快30%以上。

奕派科技最新的共创逻辑也是与此相似,不过从合作深度上预计不如阿维塔。因为,奕派科技并未直接入股引望,入股的赛力斯,而东风在赛力斯中有股份,所以属于多重交叉状态。

总之,和华为共创的好处,不止明面上的这些。如果各位读者手下经营着一些什么项目,就能很快理解我下面所说的。双方头部公司签订了深度协议,这远比车企作为乙方,华为作为甲方的模式效果更好。因为,甲乙方的合作模式,所涉及的只是采买关系,乙方提需求看价格,甲方看着配货,做不成可以后面慢慢谈。但如今,几千人的团队投入进去,这是必须要给到结果的。

所以,共同研发、规模化降本的整体逻辑是相似的。另外,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二者如今所宣布的共创计划,都瞄准了相同或者说是接近的市场,奕派科技与华为的首款车型会是全尺寸SUV,阿维塔与华为的车型会是阿维塔的下一代车型,也就是说,二者基本上都瞄准了20万元以上的市场。

但,此类共创打20万元以上的市场,并不意味着满血华为的市场销售价格就不会下探。因为,竞争越激烈,价格约透明,大众消费领域里“性价比优先”的主线依然不变,所以带来的影响就是,为了争夺销量,更多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车企,会有新的变化。

满血华为在2025年,已经被板上钉钉的拉入到20万元以内。岚图FREE+的此类版本最低只要21.99万元,接下来要上市的岚图知音也要陪满血华为,现款起售价为19.69万元。另外,鸿蒙智行的第五界-尚界,其首款车型尚界H5虽然未必在20万元内配备满血华为,但确定中高配会有华为乾崑ADS4。

那么,以这样的行进趋势来看,满血华为的价格在1年时间里,在中大型SUV市场已经从近30万元(问界M7)的价格下探至22万元内(岚图FREE+),在中型SUV市场,已经从24万(问界M5选装后)预计下探到了20万元内(岚图知音)。

进一步下探,仍有机会。

写在最后:

2026年预计是分水岭之年,这样的结论背后还有更多的事实支持。

譬如,相比鸿蒙智行,共创模式之下可感知的华为技术比例会进一步增加,不可感知的预计会被替换。比如,鸿蒙智行旗下的诸多车型,其与华为的捆绑深度都已经来到了底层硬件级别。就比如电动机,都是华为数字/华为技术出品,不过这并非属于明显可被感知的华为技术卖点,且成本在业内较高,这属于可被优化的板块。

而对于车企来说,同类甚至更高参数的此类电机,如果能在整个集团内大规模普及,其带来的成本效应会更加显现。

从争抢华为的合作权,到争抢华为技术的先发权和供货量,接下来争的则是,合作深度。拥抱的越紧密,成本优势和谈判优势,才会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