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业为由拒绝于正却急于接商演变现, 神颜少女七七被吐槽: 认知上的穷更可怕
- 2025-07-24 16:17:47
- 371
没想到,短短十天内关于“神颜少女七七”的故事就经历了“素人神话”到“人设崩塌”的戏剧性转折,也让大家再次看到未成年人在流量经济下的状况。
事件脉络:从“天降紫微星”到“商演风波”
意外走红与于正邀约
7月11日,河南南阳15岁女孩七七因一段街头素颜视频爆红,因神似张柏芝、周迅的“电影脸”被全网追捧。
知名制片人于正迅速在七七母亲抖音账号留言求联系,双方建立初步接触,于正7月15日高调宣布“已联系未见面”,释放签约意向。
反转:学业理由与商演实锤冲突
仅5天后(7月20日),于正在直播中态度突变,称发现七七已在老家商场密集参加商业拍摄(网传“五天六场”),而此前其家人以“暑假专注舞蹈兴趣班”、“学业优先”为由拒绝所有MCN邀约。
这种言行矛盾让于正质疑其“诚信”,当场宣布终止合作。
于正“封杀式”回应
于正以“随缘吧,不急”轻描淡写结束关系,同时强调核心理由:“急速变现不符合专业艺人培养逻辑””,认为未经训练的素人接商演是透支潜力,背离他“三年系统训练再出道”的造星模式。
双方立场冲突:认知鸿沟与利益博弈
七七家庭的“短视逻辑”
经济驱动:地方商场单日数万报价(传闻是正规公司3倍)形成强诱惑,家庭迅速开通商品橱窗、删旧视频,被质疑“隐性变现”;
风险规避:对“签约培养需投入时间成本”心存疑虑,倾向落袋为安;
认知局限:缺乏对专业艺人成长路径(如中戏培训、资源嫁接、人脉积累)的理解,仅看到眼前现金,未预见行业淘汰率。
于正的“伯乐生意经”
控制权需求:参考其签约教师张婉莹的案例,于正偏好“白纸型素人”,以便全程掌控人设打造;
长期利益最大化:签约素人成本低、可塑性强(如张婉莹半年即杀青新剧),但需避免其过早商业化导致价值稀释;
行业话语权维护:公开批评“急功近利”,实质是维护专业造星体系的权威性。
舆论争议:阶层视角下的认知批判
支持家庭派
“普通人抓住流量变现天经地义”、“于正被拒后挽尊”,认为娱乐圈机会渺茫,现金落袋才是理性选择。
批判“认知贫穷”派
认为七七家因资源贫困陷入思维闭环:
只看得见“县城商场舞台”,看不见专业经纪提供的上升通道(如影视资源、危机公关、法律保障);
用“学业”遮羞变现,却让孩子错失系统性成长机会,未来恐沦为“被消费完的符号”。
网友锐评:她们不是选择眼前利益,而是认知里根本没有长远利益。
未成年保护视角
学界担忧:15岁少女在价值观成型期被推入商业化场景,易导致心理异化。对比“9岁童星日拍15条带货视频”等案例,警示流量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不可逆伤害。
素人爆红背后的系统性困境
“野单经济”的野蛮生长
三四线城市商场、网红孵化基地以高额现金吸引素人“接野活”,形成与正规经纪公司对抗的灰色产业链,加速素人价值消耗。
MCN与素人的权力失衡
即便签约,未成年艺人常沦为资本工具(如“小马云”被榨干后弃用),家庭对合同条款缺乏议价能力,加剧“不如自己赚快钱”心态。
于正们的“素人经济学”真相
于正一边标榜“做伯乐”,一边火速晒出6位05后新人演员照片推进造星计划,印证其操作本质是低成本素人孵化流水线——七七不过是一条“不听话”被淘汰的流水线产品。
突破认知局限比抵制诱惑更难
认知贫困的循环陷阱
底层家庭在资源稀缺环境中形成的“生存脑”模式(优先变现、规避长线投入),导致无法识别高价值机会。
如签约于正虽需延迟满足,却可能打开阶层跃迁通道——这恰是认知壁垒的残酷写照。
流量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缺位
当前平台对未成年网红缺乏“商业活动分级”和“冷静期”机制,家庭也易被短利裹挟。需推动立法限制未成年商演频率,并强制收入信托管理。
“颜值变现”的可持续命题
七七若成年后入行,将面临“灵气耗尽却无专业功底”的窘境。
反观周迅、张柏芝等被类比对象,均经历严格训练才成就经典——未经雕琢的“电影脸”在工业化娱乐圈存活率趋近于零。
遗憾的是,这场闹剧中,没人真正在意15岁少女的成长需求——于正视她为产品,家庭视她为提款机,网友视她为谈资。
当社会用“认知贫穷”嘲讽一个县城家庭的选择时,却忽略了结构性资源匮乏才是根源。
流量狂潮终会退去,留给七七们的,或许是“既错失教育又未被娱乐圈接纳”的双重废墟。比颜值更稀缺的,是穿透诱惑的认知升级;比流量更珍贵的,是守护平凡的勇气。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 上一篇:王皓已通过考编笔试
- 下一篇:村民用来测水质的玉米苗被连夜拔掉